發布成功
贊賞金額:
支付金額:5元
支付方式:
贊賞成功!
你的贊賞是對作者最大的肯定~?
一個不懂技術的智能硬件企業創業就像是盲人摸象,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坑,智能硬件創業有哪些坑?本期小編教您如何巧妙避開。
智能硬件也是硬件,對于傳統的硬件創業者來說,供應鏈管理向來是硬件創業的重中之重,是決定硬件產品成敗的關鍵因素,硬件創業團隊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,是影響到產品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,無論是對于成功的硬件上市公司,還是如今的硬件創業公司,供應鏈管控一直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等待著團隊去一步步的解決。
硬件公司供應鏈管理常見的一些問題:
1、產品思維與工程師思維的差異
與App類互聯網線上產品不同,硬件產品能否被研發出來是一回事,產品能否被生產出來完全是另一回事,工程師思維和產品思維是不一樣的:
工程師思維:要把技術做到極致,在現有的研發能力基礎上,把技術發揮到工程師滿意的程度。
產品思維:強調適度研發,就是有些出色的技術實力是不一定能完全展現在產品中的,因為某些技術點不一定適合大規模量產,也不一定消費者的剛需的部分業務。
2、硬件生產流程的繁瑣
智能硬件產品的產生過程基本是這樣的:
外部戰略:發現市場上存在某些機會或某些問題,并這里存在經濟價值;
內部分析:判斷我們手上有資源,能解決某個問題并把握住機會賺到這個市場份額;
產品設計:定義產品功能,通過何種技術來實現產品功能;
工程師們閃亮登場:硬件工程師、結構工程師、機械工程師、軟件工程師、工業設計,一個硬件產品的開發,必備三類人才:硬件、軟件、結構,并且他們需要高效的協作,少了任何一個人,都不可能完成一個消費級硬件產品的研發。
產品測試:下一步進入到測試、發現bug、修改方案和需求、產品迭代的過程,這個過程可能比初期研發更折磨,因為每一個bug的出現,都有可能是整套方案的重新檢討。
3、工程樣機的調試
研發出來的機器我們叫做工程樣機,或者Demo,未來市場化的智能硬件產品是在工程樣機的基礎上,做功能優化、性能測試、試產、量產的。大部分的硬件創業團隊,一般不會被卡死在工程樣機上,更多是掉到生產的大坑里。
4、生產環節的把控
先拋出一個血淋淋的案例:近三年四年,智能硬件的眾籌比較火,但是根據網易曾經報道過的數據,智能硬件眾籌的跳單率可能超過70%。一個經典案例就是某智能手環。在2013年中的時候,這款智能手環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眾籌,當時承諾是2013年底發貨,但到了發貨日,廠商將發貨期后延了一個半月,到了后延的日期,依然不能發貨,最后一直拖到了2014年5月份,第一批貨還沒有完全發完。當時企業創始人就發了道歉聲明,但即使這樣,他們也就被業界和消費者調侃說“我去年買了個表”。這款智能手表的品牌信譽和業績就可想而知了。
5、解決產品的良品率
上述案例中的手環第一批和第二批的良品率只有20%,第三批也只有50%。如果不是在近幾年這種資本投資風潮支持下,如果是在2010年前,這種情況下企業迎來的情況是可想而知的,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非常大的。但在資本風潮下,給了創業公司更多的緩沖空間,使得這家手環產品現在仍然可以在京東內繼續銷售。
6、智能產品銷售與售后
完整的硬件產品供應鏈,是從研發的供應商尋源開始,到采購、生產制造、倉儲管理、物流網絡、市場銷售、售后服務等一系列完整的價值鏈。
之所以說硬件創業難,正是因為硬件創業所需的資源、能力和耐力都超過了很多創業領域,并且每個環節都可能有大坑。同時,硬件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在日新月異的變化,所以我們這里說“銷售是一回事,持續性銷售是另一回事”,消費者的喜好時刻都在變化,昨天大家都在戴智能手環,今天可能就沒人用了。庫存如何處理?廢料如何處理?下一步研發做什么?這些都會影響企業的生命力。
再者,售后返修體系,也會占用供應鏈資源,比如某一批次的產品應該在各個零部件上備料多少給返修?售后返修數據還需要反饋到研發和生產端,可謂是環環相扣,少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行。更深一層次,供應鏈不僅影響產品成敗,還可能會涉及到企業內部的問題。所以即使是一些國內非常成功的智能硬件企業,大老板也會直接管理供應鏈,比如雷軍在今年5月18日給小米員工的郵件中,明確表示自己將管理供應鏈,這可能是因為新款小米手機的產能需求。在很多成功的硬件公司,創始人都非常重視供應鏈管理,創始人也是會直接管理研發和供應鏈,并且對供應鏈非常熟悉。
整個上述流程,從工程樣機,到試產,再到量產,這個過程,如果是創業型的智能硬件團隊,最好是做好半年到一年的打算,做批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BOM(Bill of Material)物料清單表里的物料,少了任何一個都不能出貨。對采購周期的把握格外重要,即使都規劃好了,也要做好供應商跳單的準備。應該說供應商跳單是必然的,即使不跳單,還有可能是來料良率不過關。蹲在供應商的廠房里催貨也是常有的事情。曾有做硬件創業的朋友,經常會蹲在五金件供應商的廠房里看著生產到后半夜三四點,更準確的說是逼著供應商生產,直到拿到物料了才會走。第二天再早起到下一家催貨。
實際中的硬件供應鏈和平時書本里看到的是有一定差距的,因為書本里寫的很多是大公司的成功模式,或是一些原理性的東西,真正的運行狀況,一般是和原理框架是有區別的。并且,大公司有幾個特點:議價能力強、產品相對成熟、物流銷售體系完善,像有些大企業可以做到零庫存,這基本已經達到供應鏈的頂級管理了。但是硬件創業團隊卻不同,產能、產量都需要逐步摸索,因為硬件創業是要做創新型的產品,要去搶預估的未知的增量市場,要去取代某種原有的模式,要去為消費者提供額外的收益。這就意味著在創業的前兩年三年,很多環節都需要從零到一。
如何巧妙避開智能硬件創業那些坑
對于做消費級硬件產品的創業團隊,一般是要團隊能夠有能力或有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供應鏈,否則從工程樣機到消費者購買使用,會經歷層層磨難的,跟去西天取經一樣。
智能硬件創業有這么多的坑,為什么還是有這么多企業不畏艱險,直接往“坑”里面跳了,無非是巨大的市場前景太誘人,智能硬件創業中,如何巧妙地避開這些坑,關于這個問題,國內領先的智能產品開發外包服務平臺快包產品總監表示,每個智能硬件創業者都會遇到各種問題,從創意到產品要經歷三個過程,從0到1,1到100,100到N,在這三個執行過程中會有很多無法預料的坑,比如一個想做傳統運動鞋的企業,想做一款新穎的智能鞋,從這個創意點到實現demo再到量產,開發這種產品既要實力強勁的硬件團隊,還需要軟件團隊配合,為了開發這種產品,需要招人,這就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,而且市場瞬息萬變,要快速,你這些創意如果不能產品化,很快就可能被抄襲,想最快又最省錢的實現產品開發就是技術外包,由于智能硬件技術人才薪資要求高,人才稀缺,傳統的電話、郵件已經很難找到合適的團隊了,而且即便找到團隊開發,也擔心被坑被騙,這種猶猶豫豫的外包策略很容易喪失商機。
快包就是為類似于這些想進入智能硬件行業的企業服務的,從創意到實現,你只需在網上發個包,就能把這些過程全交給快包工程師團隊完成,硬件、軟件工程師匯聚快包,幫您快速實現創意,而且還是免費的,幫您省去了大筆的找人時間,這就是平臺的價值,線下交易擔心跑路,有快包作為中間平臺監管,錢托管到平臺,服務商想拿錢不干事,門都沒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