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導讀】眼下智能硬件正是熱錢匯聚地,其中,醫療健康可穿戴設備正在豹變。一大波資金正在伺機而動,尋找可投之機。數據顯示,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共吸引投資12筆,其中健康/醫療領域10筆,產品涉及血糖App、健康手環、體脂測量儀、隨身體征監測設備等等...
2013年全球可穿戴技術領域完成投資交易64筆,披露交易額為5.6億美元。從64筆交易看,一般可穿戴領域交易數量32起,披露交易額3.73億美元;醫療可穿戴領域交易數量同為32起,披露交易額1.878億美元,醫療健康領域雖然在數量上占比明顯優勢,但二者交易額落差明顯。有評論人士認為,此落差并非醫療健康對資金吸引力不足,而是因為后者技術門檻更高,資本仍在觀察中。
進入2014年,可穿戴設備的投資更多地涌向了醫療健康領域,看圖:
如圖所示,一片綠色是醫療健康領域的多筆投資。其中一、二兩個月可穿戴設備一共吸引了6筆融資,均與健康有關,產品涉及血糖App(Glooko)、健康手環(Jawbone旗下UP)、體脂測量儀(Picooc旗下Latin)、智能體溫計(Raiing旗下iThermonitor)、隨身醫療數據監測(MC10)、精神狀態檢測設備(Vigo),除Vigo未披露融資金額外,其余項目均獲得千萬級人民幣以上的投資,以Jawbone的2.5億美元為首。
三月份可穿戴領域設備投資(并購)共計6起,其中健康/醫療領域4起,交易額均在千萬級人民幣以上,產品包括智能血壓計(康康血壓)、健康手環(咕咚)、電子健康記錄(Augmedix)、血壓App(37健康);余下兩項均為收購,一是智能手表Basis Science被英特爾收購,金額未披露,據Techcrunch消息,在1億到1.5億美元之間;二是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公司Oculus VR被Facebook以約20億美元的總價收購。
由過去三個月的投資動向來看,進入可穿戴領域的資金正在猛增,而醫療健康領域越來越被投資人看好,可以預見的是,該領域持續升溫。
綜合各方評論,可以發現健康/醫療可穿戴崛起背后是移動醫療的興起。根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,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為28.4億元,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將達到42.3億元,2017年將達到125.3億元,年復合增長率達70%以上。
為何在過去一個季度,健康醫療可穿戴越來越成為投資人的香餑餑?具體原因則有以下幾點:
一、供需缺口大
醫療健康問題一直是國民痛點:一方面是傳統醫療的不足和局限,另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加劇、人口流動性上升,老年人和亞健康人群的隨身醫療、醫護,遠程實時了解家人身體狀況都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,移動醫療/健康服務也成為可穿戴設備領域的剛需,商業模式較為明顯,因而也成為可穿戴創業和投資的熱門領域。
二、產品漸成熟
隨著智能硬件創業的開放平臺涌現,技術門檻迅速降低;上下游供應鏈完善、創業者經驗增強,讓產品從原型到量產可能性上升。上述兩方面,為可穿戴設備從“嘗鮮”式消費品逐漸過渡到剛需品創造了條件。
三、方向更明確
參照第一點原因,健康/醫療是剛需,許多團隊針對具體需求,進入細分領域。例如,糖護士血糖儀專注于糖尿病、康康血壓儀專注于心血管疾病、大姨嗎專注于女性健康。智能硬件創業團隊體量通常較小,在細分領域深耕細作,有利于摸索出商業模式,如糖護士可以通過銷售試紙變現。
四、可挖掘數據多
可穿戴設備最核心的價值不在硬件本身,而在硬件背后的數據。目前,硬件創業越來越看重與專業領域合作,一方面通過硬件提供專業的服務,一方面積累第一手數據,為傳統行業提升服務水平提供參考,甚至改變傳統模式。這一點,目前在健康/醫療領域體現最為明顯。這一類設備所提供的服務是細分的,用戶群相對固定,用戶特征明顯,需求清晰,可利用的數據多。傳統醫療設備廠商、互聯網與科技企業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團隊,都在這個領域中探索。而傳統醫療不能解決的許多問題,正在被這些探索攻破。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讓醫療健康服務模式發生變化,遠程醫療、慢性病監控、醫療大數據管理成為可能。
五、下一個入口
可穿戴設備創業言必稱“軟硬結合”。如何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新入口?看用戶黏度和停留時間。健康/醫療可穿戴設備(在理想狀態下)是剛需,一旦被用戶認可,隨時、隨身的屬性就可以發揮作用,將實時在線獲取用戶的位置和數據,作為入口的想象空間很大。這一類設備由于是剛需,用戶黏度高,有一定社交屬性(家人朋友之間);留住用戶的時間多,可發掘的附加價值就多。
目前醫療/健康可穿戴領域方向較清楚,產品待打磨,用戶需求需要有好的體驗來帶動。技術并非不可突破的瓶頸,關鍵還在于對用戶剛性需求的把握和滿足,最終還要落實到產品和服務上。醫療/健康可穿戴設備的壁壘仍在專業領域,硬件創業團隊與傳統行業跨界合作,連接智能、互聯網與專業服務,通過設備讓用戶獲得更方便更好的健康/醫療服務,會是一個好的突破口。
誰會是下一個Oculus?讓我們拭目以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