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成功
贊賞金額:
支付金額:5元
支付方式:
贊賞成功!
你的贊賞是對作者最大的肯定~?
當把網表導入到layout軟件后,需要做的事,就是疊層的設計。以前畫數字硬件板的時候,剛開始選的8層板,后來走線發現線實在走不開,最后又換成10層板。據說有經驗的layout工程師,在網表導入后,就可以估算出用幾層板。
除了層數的選擇外,疊層結構也有講究。單板上的東東,籠統的講,分為三種,即電源,地以及信號。所以,疊層也就分為電源層,地層以及信號層。當然還有,放置器件的層,這個一般在TOP面或者Bottom面。
而疊層的設計,就是電源層,地層以及信號層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以及距離關系。通俗的講,就是誰在上,誰在下,誰誰離的近一點,誰誰離的遠一點。那怎么確定三者之間的位置和距離關系呢?
先記住以下幾點:
(1) 電源層和地層不得已不要分開,相鄰放置,且越近越好。因為這兩層之間形成的平面電容,距離越近,電容越大,對電源的濾波有好處。
(2) 電源和地平面均能作為信號的參考平面,但是呢,優先選擇地平面。
(3) 元件面下面最好是地平面,為器件提供屏蔽層,為頂層布線提供參考面。
(4) 所有信號層盡可能與地平面相鄰,保證信號的電流回路不會亂。
(5) 避免兩信號層直接相鄰,若實在沒辦法,走線盡量保持垂直。
(6) 還有考慮層壓結構對稱,要不板子容易彎曲。
4層板的疊層結構可以有下面三種方案。
這三種方案中,優先選擇方案1。
關鍵信號優先選TOP層,因為在TOP層下面是GND層。
射頻和高速信號,走線需要為50ohm,所以疊層厚度需要考慮阻抗控制。
GND和PWR層,一般是使用芯板,使其薄點,保證平面電容的去耦效果。
方案2的目的,是想屏蔽得好一點,所以把GND層和PWR層在最外層。
但是理想豐滿,現實骨感。想要在這個疊層條件下,獲得好的屏蔽效果,對使用其的設計有苛刻的要求。
像我們常規的,具有很多器件的設計,就不適合使用方案2.
GND和PWR面會由于元件焊盤的影響,變得極不完整,這就導致S1和S2上的信號的回流亂亂的。同時,GND和PWR離的太遠,去耦效果也大幅度下降。
方案3,和方案1類似。適用于主要器件在BOTTOM布局的情況,關鍵信號在BOTTOM層布線。
6層板的結構有下面4種方案。
六層板時,優先考慮方案3.
布線層選擇依次為S2,BOTTOM,TOP。
主電源在第四層和第五層。
層厚設置上,增大S2和PWR之間的間距(減小電源對S2的影響),縮小PWR和GND2之間的間距(提升板間電容的去耦效果),縮小GND1和S2之間的間距(減小電源對S2的影響).
方案1,優選布線層TOP和S2,其次是S3和BOTTOM。不過,有時候像射頻布板,沒有專門的電源平面,這時候,布線層就優選TOP和BOTTOM層。
方案2,保證了電源和地平面相鄰,保證了板間電容的去耦效果,但TOP,BOTTOM,S2,S3都在外面,只有S2有較好的參考平面。
方案4,適合對于少量信號有高要求的場合,因為S2上下都是GND,EMC性能最好。
八層板的結構有下面5種方案。
優選方案2和方案3。
方案2中所有的布線層都與地平面相鄰,與方案1相比,減少了相鄰布線層。
方案3與方案2比,將第七層由GND更改為PWR層,所以需要減少S4上的關鍵布線。
方案4,無相鄰布線層,層壓結構對稱,但是PWR離GND層遠,電源平面阻抗較高。需要適當加大S2和PW1、PWR2和S3之間的距離,縮小GND1和S2、GND3和S3之間的距離。也就是說,讓中間層的布線離電源層遠點,離GND層近點。
方案5,電源和地平面相鄰,有相鄰布線層(s2,s3), S4的參考面是PWR層。如果底層關鍵布線少,且能控制S2和S3的線間串擾,可以考慮該方法。
十層板的方案有如下4種。
優選方案2和方案3.
方案3, 擴大電源層與布線層的間距(S2和PWR1,PWR2和S4),縮小布線層和GND層的間距(S3和GND2,S4和GND3)。
主電源為PWR2層,其對應地為GND2層。
布線層優先選擇S2,S3,S4,其次是S1和S5。
方案4:與方案3相比,少了一層布線層,但是EMC性能好。如果不考慮成本的話,優先選擇這個。
關于我愛方案網
我愛方案網是一個電子方案開發供應鏈平臺,提供從找方案到研發采購的全鏈條服務。找方案,上我愛方案網!在方案超市找到合適的方案就可以直接買,沒有找到就到快包定制開發。我愛方案網積累了一大批方案商和企業開發資源,能提供標準的模塊和核心板以及定制開發服務,按要求交付PCBA、整機產品、軟件或IoT系統。更多信息,敬請訪問http://www.zhaochuanqisf.com